異象:看哪!我要做一件新事,如今要發現,你們豈不知道嗎?我必在曠野開道路,在沙漠開江河。
使命:不分宗派,結合眾教會力量,差派宣教士進入「未得之地」,傳福音領人歸主,建立福音據點。
緣起
年前(AD1980),台灣仍有許多未得之地、未得之民,沒有機會聽聞福音。於是代表華神的陳源雄牧師、代表藝人的廖明發牧師、代表客家的曾政忠牧師、代表工福的蔡國山牧師,代表郷福的陳昌和牧師,代表校園的林芳治總幹事等,相約在台北嶺頭山莊,舉行二天一夜的禁食禱告會,一起領受從神來的異象:看哪!我要做一件新事,如今要發現,你們豈不知道嗎?我必在曠野開道路,在沙漠開江河。(以賽亞書43章19節)以後又邀請了葉秀敏長老、李勝雄律師、蘇嘉俊醫師、許書毓理事等加入。經田野調查結果,台灣有20個郷鎮沒有教會,於是成立了跨宗派的《台灣基層福音差傳會》(簡稱基福),希望不分宗派,結合眾教會力量,差派宣教士進入「未得之地」,傳福音領人歸主,在沒有教會的客家、及閩南的郷鎮建立教會。
➜基福是超宗派的差傳機構,獻身於幫助台灣教會接觸到福音未得之地。
1980年草創初名為『中華基層福音促進會』
1989年5月更名為『台灣基層福音差傳會』
1990年登記為『中華基層福音差傳會(在台灣)』
2004年2月再次更名為『台灣基層福音差傳會』
組織創始於1980年,草創初名為『中華基層福音促進會』。直至1989年5月更名為『台灣基層福音差傳會』;然而在1990年5月29日正式登記時,全名為『中華基層福音差傳會(在台灣)』,2004年2月再次更名為『台灣基層福音差傳會』(全名為『社團法人台灣基層福音差傳會』,簡稱「基福」)。我們強調的仍是向台灣本土傳福音。
組織
基福有12位理監事(理事9人、監事3人,其中包括3位常務理事、1位常務監事)。理監事一次任期4年,職責在設立方針、重要決策、籌募經費。而秘書長則負責策畫、牧養輔導、行政運作、異象傳遞等事工發展。
策略
- 和受過天國門訓與台灣使命者訓練的教會連結,在台灣各地設立天國福音據點,提供圖文聖經、天國門徒與佈道的訓練。
未得之民/地?
- 誰是未得之民?未聽信福音的人即未得之民,其中多數是廣大的基層民眾;
- 何為未得之地?主要分佈在台灣的窮鄉僻壤,廟宇林立、偶像充斥,未有教會設立之地即未得之地。
未得之民➜未聽信福音的人=廣大的基層民眾
未得之地➜未有教會設立之地=台灣的窮鄉僻壤
經費
- 教會編列預算固定支持
- 聖靈感動個人個定支持
- 為專案或急難救助奉獻
代求
- 牧者身心靈健壯活潑有朝氣
- 信徒渴慕接受裝備成為門徒
- 靠主繼續開拓新的福音據點
宣教士
- 國內外教會定點、定時、定期差派短、中、長期福音隊
- 國內外眾教會或家庭「宣教福音體驗生活營」
- 國外會友返鄉回台「宣教體驗福音旅習」
- 國內教會定點、定時、定期差派牧長、會友週休二日參與「福音支援鄉村」
後記
- 多年來,基福先後建立了宜蘭壯圍、新店撒種、新竹寶山、新竹峨眉、苗栗造橋、苗栗頭屋、苗栗大西、苗栗西湖、台中日南、台中大安、台中眉山、高雄生命樹等十幾間教會。其中大部份教會已獨立自主,目前仍由基福總會支持的有三個教會:苗栗造橋、苗栗大西、苗栗頭屋,以及尖下里、明德兩個佈道所。我們稱這些在偏鄉第一線的教會為拓荒區教會。(摘自基福雙月刊)
- 「基層群體就在你我身邊,如何關心基層群體,陪伴他們有機會到主這裏來?」投入基層工作35年的基層宣教訓練學院院長杜林茜牧師受訪表示,在台灣基層人口約有65%至70%,其中信主的比例只有0.5%,是福音最大群的未得之民。因此,教會要看見基層福音的需要,「關心基層群體,從禱告開始!」(本則含以下均摘自基督教論壇報2019-04-28信主比例不到1% 關心基層從禱告開始)
- 杜牧師提到,由台灣各地基層機構教會所組成的「基層機構聯禱會」,每三個月固定舉行一次「基層機構禱告會」,每年五月共同發起「基層禱告月」,印製發送二千份代禱海報到台灣各教會,鼓勵眾教會及基督徒在五月份中選擇任何一個主日崇拜、禱告會、團契小組及私禱等聚會中,至少有一次為基層群體歸主禱告。盼望透過此禱告行動,讓教會看見基層福音工作的需要,也挑旺基督徒回應基層宣教的使命。
- 目前參與基層服事的主要機構計有13個單位包括:中華基督教基層宣教訓練促進會、台灣基層福音差傳會、以馬內利司機團契、台北市萬華活水泉教會、台北服務業福音教會、台灣工業福音團契、珍珠家園婦女中心、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、基督教晨曦會、基督教客家福音協會、鄉村福音佈道團、基督教恩友中心、台灣萬國兒童佈道團。
- 每個人的四周有太多需要愛與關懷的人,聖經中耶穌講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,(路10:25-37)是教導「愛鄰舍」,而最後的重點是:「你去照樣行吧!」服事基層百姓最大的發現,就是他們生活中有許多的缺乏與問題,雖不都是物質上的,但由於能力不夠、知識不足,很容易就陷在困境中不知如何面對,從每一位受訪的基層基督徒發現,當他(她)們正在失業、生病、痛苦、軟弱時,得著基督徒的幫助與扶持,使他們認識真神,也扭轉了他們的一生。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,基督徒若靜默沒有行動就是癱瘓,基督徒真正的信心會產生行動,而不是言語。這些行動在基督徒的傳統中被稱為「愛的操練」。愛是信心的言語,但歷史證明這愛就是去做讓人生命得釋放的事。(太7:21;約14:15-17、15:1-16;雅2:14-26)基督徒若缺少愛人的心(不只是愛靈魂),就要仰望愛的源頭–耶穌基督的愛來得到激勵。(本則含以下均摘自《台灣基層群體歸主策略》杜林茜博士論文2011.6)
- 對基層有效的福音工作是從建立關係(搏感情)開始,屬於友誼佈道(也是生活佈道)的方式,因為基層人很看重「關係」,俗話說:「有關係就沒關係,沒關係就有關係。」關係從愛與關懷開始,因為基層人從小的家庭生活(父母教導不當)、學校生活(放牛班學生被嫌棄)到提早進入工作的社會環境中(被老闆剝削),有太多的缺乏與傷害,要先瞭解他們的需要,不一定馬上就傳福音,在生活上一點一滴以漸進式的將福音說明清楚,傳講者的生命見證帶出說服的力量,引導他們回轉就是很自然的事,這需要時間的擺上,但是值得學習來做!另外權能佈道對基層人來講也是滿有果效的,它讓人經歷 神的大能(這很符合基層的宗教觀「靈驗就是神」的文化),這方面要小心,信仰的根基在於上帝的話語—聖經,經歷神的權能,一定要有聖經作基礎,否則很快就會夭折。最大的問題是願意傳福音的基督徒太少,願意向基層傳福音的更少,教會應該在慕道友受洗後就鼓勵並教導他們養成向人說見證、傳福音的好習慣,若能「隨走隨傳」,那福音傳遍天下絕非遙不可及的事。
- 主耶穌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說明「愛鄰舍如同自己」(路10:25-37),基層人比較不會處理問題,往往造成嚴重的個人、家庭、社會的傷害,產生單親、隔代教養、獨居老人、中輟生、憂鬱症、卡奴、吸毒、棄嬰、家暴、自殺等各種結果,需要比知識份子更多的探訪與關懷。基層基督徒都是因教會在他們最需要時鍥而不捨的關懷,才使他們的心融化,願意留在教會。
- 基層是屬於弱勢的一群,也是主耶穌特別愛親近的,幫助他們一定要有足夠的愛心與耐心還要有智慧有見識,需花相當長的時間去扶持他們。例如:教會可以和展望會或是救助協進會合作為弱勢兒童辦課業輔導,也在品格上教育他們,因為有的父母為了生活,工作時間長,在家時間很少,要不就是單親或隔代教養,孩子幾乎沒人管,很容易變壞以致成為將來的社會問題;還有社區中的獨居老人、失業者、遊民、環保等各樣議題,教會動員弟兄姊妹結合社區、學校、社會義工或政府資源一起做,有愛才有羊,整個社區都是牧區,使教會「融入」社區與社區打成一片。
- 有位基層弟兄表示:他第一次踏進他們的教會就被愛所包圍,進入教會就像進公園、到7-11一樣自然沒有隔閡;千萬不要像過去的教會一樣,擁有特殊的文化高高在上,要社區百姓去融入教會(怎麼可能?也難怪教會要得人如此困難!)走出教會做貧窮、弱勢者的好鄰舍,當一個人開始付諸實踐的愛心和仁慈、謙卑的態度來分享福音,四周的人群會更願意聆聽神國度的真理,要使教會成為社區的「福音中心」,勤於探訪與關懷絕對是牧養事工重要的一環。